1.估值骤降:从风光无限到跌下神坛
2019年初,WeWork接收软银20亿美元投资,估值一时高达470亿美元,成为全美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,同时积极筹划年内上市。
但仅数月之后,投资者对其态度一改以往的热情,WeWork估值持续下行,7月WeWork 收到两份报价,对应的估值分别仅为为261和231亿美元,腰斩似已成定局。随后下行势头不减,截止当前估值已跌至100-150亿美元,较初期的辉煌估值缩水近7成。
作为最大股东的软银前后共计投资106.5亿美元,一但WeWork成功以100亿美元流血上市,即便能够得到部分股份补偿,软银也难逃巨额亏损的境地。
为降低损失风险,软银联合其他投资方对WeWork创始人诺依曼施压,这场声势浩大的上市风波,最终以创始人下台、IPO中断惨淡收场。
2.亏损难改,IPO梦碎
从投资产出来看,WeWork2018年营收18.22亿美元,净亏损19.27亿美元,2017年营收入为8.86亿美元,净亏损9.33亿美元。2019年上半年,净亏损9.05亿美元,同比增长25%。
长期持续增长的亏损给WeWork带来更多质疑,两家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惠誉评级分别给出B级和BB-级评级。而就在WeCompany撤回IPO后,惠誉评级再次下调对其评级至CCC+,展望也由稳定转为负面。
在强势资本的推波助澜下,WeWork开始了闪电式扩张,定下了“比原来计划的大10倍”的愿景。有数十亿资本的加持,WeWork历时9年足迹遍布全球29个国家,111座城市,共计528个业务点。
疯狂的扩张为Wework提供了更多的会员,也带动了营收的增长,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越发低迷,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难以为继,共享办公的客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
从WeWork的招股书来看,公司大部分的资金用于空间运营支出,10到15年的租赁费用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变化,租赁风险较高。WeWork采取灵活租用模式,企业进出灵活,但受经济环境冲击中小企业量缩减,办公空间出租率随之下滑,WeWork签订的长期租用办公空间费用难以回收,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亏损情况。
为了降低租赁成本,WeWork选择了一条偏离公司战略的道路——购置办公大楼,毫无预兆的转向了重资产运营航道。随着WeWork更名We Company,更进一步表明向共享办公领域外扩张业务决心,而后更是收购了多家从事房间预定软件、物理空间分析等房地产相关领域公司,成为了一家隐藏在科技公司外衣下的地产公司。
最终在闪电式扩张、战略失误等问题的直接推动下,投资者对WeWork的前景逐渐失去信心,估值一降再降,最终难以接受流血上市的软银集团联合其他投资方迫使WeWork撤回招股书,暂中止IPO计划。
3.风云再起:共享办公依旧强劲
10月2日,WeWork新任首席执行官发布声明表示其核心业务基本面依旧强劲,未来也将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。
虽WeWork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但营收也是涨势显著,仅2019年上半年营收15.35亿美元,环比增长近一倍。共享办公前景看似依旧良好,但投资人投资决策已恢复理性,未经盈利证明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再被资本接受犹不可知,WeWork前途尚不明朗。
WeWork上市计划虽然搁浅,而此前软银已经许诺提供WeWork15亿美元的融资,如今也在考虑继续提供其额外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,软银的烧钱之路似乎将继续下去。